图|nytimesopinionart画作
教育的目的,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。
最近,PUA这个词很火。
它原本的含义,是指一套渣男对女人进行打压,精神控制的方法。
后来,慢慢引申到职场上的PUA,老板、领导对员工的压榨。
但你有想过,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对你PUA吗?
前两天在知乎,看到这么一个家长。
只因孩子犯了点错误,就惩罚她面壁思过3个小时。
想想都觉得狠心。
要知道,大学生军训站1个小时军姿,都累的要死。
更何况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,竟然要站3倍的时间。
这不是简单体罚,而是一种折磨。
图|izumi_ ?
一直以来,为了让孩子长记性,听话,中国父母总是想方设法,用尽各种手段。
好像“听话”就是一种多么优秀的品格。
在我看来,每件事都顺从父母的孩子,会逐渐无法摆脱对大人的依赖。
所谓的听话,不过是以情感之名,行PUA之事,对孩子实行精神操控。
图|izumi_ ?
打压式教育,摧毁自尊心
——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,你就是个废物”
PUA里有一招,通过打压让对方陷入自卑,从而被驯服。
中国的父母也有类似的教育,叫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“你看看,人家为什么奥数学得那么好?”
“你啊,你啊,笨死了,看看别人钢琴都过10级了。”
“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,看看别人家孩子,学习好,还听话,不让家人操心。”
你看看你看看……
还有好多的“你看看”。
就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生命里如影随形。
父母的各种指责、评判,尤其是比较,都会让孩子陷入不自信的境地。
图|coji_n ?
前不久,综艺《少年说》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。
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:
“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,为什么我的努力,你从来都看不到?”
结果,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:
“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,以你的性格,不打击会飘。”
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,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。
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:
“当你很强的时候,我觉得我要拍一下,当你很弱的时候,我觉得要推你一把。”
女儿发现,无论自己再怎么说,都无法劝服妈妈,于是哭着走下了台。
图|coji_n ?
这段对话很快上了微博热搜,许多网友表示:
“在这个女孩身上,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”
多少孩子,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。
也许父母的初衷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,激励奋发努力。
但肆无忌惮的打击、嘲讽甚至谩骂,终究只会使自己满目狰狞,让孩子懦弱自卑。
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:
父母的否定、打击、批判,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,并转化为孩子“内在的批判声音”,形成强大的“反自我”意识。
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
即便成年后批判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,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,时常苛责自己,久久无法解脱。
图|izumi_ ?
以爱之名,模糊行为对错
——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
在PUA的套路里,打压通常要以爱的名义施行。
因为这样会让接受者无力反抗。
很多父母都曾对孩子说过:
“我都是为你好!”
“你不要按照自己喜欢来选专业,这个出来是找不到工作的,你选个靠谱的,什么会计,计算机这些,你听我的没错!”
“你现在就把该考的证都给考了,不要老是想着出去玩,以后可以考个公务员,或者事业单位,铁饭碗,多稳定!我这么说都是为你好!”
“跟你说了,不要老是跑出去玩,现在不好好读书,以后你就等着辛苦,不听我的话,看你未来后悔去!”
这么多“为你好”,都是满满的束缚和压力。
卡伦·霍妮曾说:
“爱,就是施虐者的伪装!”
这种“情感暴力”的方式,只会让孩子变成他们的奴隶。
整个成长过程都会很沉重,不知所措。
图|izumi_ ?
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。
一个9岁的孩子,在游戏《我的世界》里建造了一座很宏伟的城堡。
他非常自豪地向爸爸展示过。
最近因为疫情,学校停课,孩子早上总是赖床,本来上学要7点钟起床,现在一般都睡到9点多。
在警告了几次没有什么效果后,爸爸把他电脑上最喜欢的《我的世界》一年的存档删掉了。
得知这个消息后,孩子又哭又叫,非常难过。
相信这位爸爸的本意也是为了纠正习惯,为了孩子好。
但这样的行为却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
虽然只是游戏,但毕竟也是1整年付出的结晶啊。
试想你做了一年的项目被瞬间清空,心里是什么感觉。
图|izumi_ ?
在有些家庭里,家是牢笼,爱是枷锁,血亲成了刽子手。
一味塞给孩子所谓好的,却不愿倾听孩子的心,这其实是家长的一种自我满足而已。
在心理学上,这种“单方面施与”被称为“非爱行为”。
对最亲近的人只有掠夺,却没有平等和尊重。
听到“我都是为你好”这样的话,孩子内心会特别纠结,觉得自己没被尊重,同时又不能法表达愤怒。
毕竟父母是为了自己好,公然反抗岂不是大逆不道。
所以,除了乖乖听话,似乎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。
图|izumi_ ?
夸大付出,道德绑架
——“你知道我有多难吗?”
在PUA过程中,要说最不可或缺的一环,非苦情式绑架莫属。
“我这么辛苦,都是为了你。”
“我放弃了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?”
“我每天早起,给你做早餐,送你上学,我容易吗?”
其实,苦情教育的本质,就是控制欲。
为的就是使孩子听话、顺从、便于管理,不允许他走出画好的圈圈。
背后的潜台词是:
“其他的事情我控制不了,我能做到的,只有控制你。”
图|izumi_ ?
在电视剧《带着爸爸去留学》中,莎莎的父母把她送去国外留学。
刚出国门那段时间,莎莎很不适应,一肚子的委屈和难处。
莎莎:“我连英文都说不好,谁想和我交朋友啊!”
妈妈:“你都到国外那么长时间了,英文还说不好,这说明啊你不用功!”
莎莎:“太难了!功课也难,融入更难。我真的都快抑郁了。”
妈妈:“你还抑郁!我跟你爸才都快抑郁了。你要记住一点,我们全家靠你来改变命运呢,你得给我坚持住,听见没有?”
爸爸:“我和你妈妈送你出国不容易,知道吗?你要理解爸爸妈妈。”
妈妈:“行了,赶紧睡觉。哭什么哭,哭有个屁用啊!记住我们的话,好好学习啊!”
说完这句话,妈妈直接把视频关掉了,留莎莎在大洋彼岸一个人痛哭。
图|izumi_ ?
这个片段很多人看了都伤心落泪。
面对女儿在国外的不适应、各种挑战和困难,从头到尾,父母没有一句安慰鼓励和关心,有的只是抒发自己的难处,然后责备和命令。
我们不禁思考:很多父母努力上班挣钱,把孩子送出国读书,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?
曾经,豆瓣上有一个叫“父母皆祸害”的小组,里面很多网友都经历过来自父母的苦情压迫。
“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,你不听话就是没良心!”
他们经常用道德绑架来激发负罪感,来约束孩子的行为。
这样的情感绑架,比“为你好”更难挣脱。
甚至很多人到了中年,仍然心生愧疚。
图|izumi_ ?
子女私有化,精神捆绑
——“老公老婆,都不如爸妈亲”
有人说,PUA的终极目的,就是把对方私有化、宠物化。
不让其他任何人染指。
曾经有段时间,网络上关于“妈宝男”的话题引起了很大反响。
其中最有代表性的,是在《奋斗》中饰演过“华子”的朱雨辰。
朱雨辰妈妈令人窒息的爱,可以说牢牢包裹着儿子。
她表示,自己每天凌晨4点起来帮儿子熬梨汁,坚持了十多年。
儿子在北京工作,她就搬到北京陪着。
儿子想自己做饭,她说太辛苦,宁愿自己累点也要帮儿子做好饭。
朱妈妈几十年如一日,坚持跟在儿子身边。
她只有一个理念,就是 “儿子在哪里,我就在哪里”。
图|coji_n ?
然而,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朱雨辰,过得并不幸福。
今年41岁的他,还过着单身生活。
他不是自愿单身,而是因为有个要求超高的妈妈。
朱妈妈说儿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清楚,每一段感情她都有干涉。
“女方必须是贤妻良母,既然进了这个家门,就必须担起责任。”
虽然朱雨辰也试图反抗过,但最后都拗不过妈妈,被一步步同化变成妈宝。
在朱妈妈眼里,儿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,这辈子怎么活应该由她来决定。
多少父母就像朱妈妈一样,从来不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,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味地控制。
让孩子没有自我空间,甚至失去了自我。
图|coji_n ?
李爱玲说过:
“多少中国式家庭,是一张床上睡了六个人。”
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里,家中爱的排序往往是:孩子>父母>配偶。
这就注定了夫妻关系不和谐,只从孩子身上寻求满足感。
在他身上疯狂PUA,以榨取情感补偿价值。
所以很多时候,中国式PUA家庭的困境,往往源于害怕与孩子分离。
图|coji_n ?
最好的家庭关系,是把孩子当“外人”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·托马斯曾说:
“有的父母教育孩子,往往不是因为爱,而是出于害怕分离。”
他们的爱太过沉重,没有了自我,死死缠绕在儿女身上,剥夺儿女的生活空间。
直到最后吸干儿女,还觉得自己无私伟大。
但其实,父母带给了孩子生命,养育了他,并不代表可以支配他的人生。
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·派克说过:
“懂得分离的爱,才是真爱。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,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,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。”
分离不代表断绝关系,而是一边给予爱,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,你是你,我是我。
这样一来,关系仍然亲密,但两个人都拥有健康的自己。
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,从来都是一场得体而不失温暖的退出。
图|滨田英明 ?
所以,远离家庭PUA,最好的方法,就是把孩子当“外人”,夫妻才是亲人。
想想对待外人的时候,是不是有一定的界限感,会倾听对方的感受和理由。
对待孩子,也要用这个态度。
从他们的角度去看他的世界,从他的行为背后,去了解他的想法和动机。
只有这样,才能够走进他的内心,建立可以真心交流的关系,才能够真正地引导他,帮助他。
请记住,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别人看我们做得多好,孩子多乖,多听话。
培养孩子的目的,是让他能够了解自己,了解他人,独立应对生命中各种各样的人与事情。
图|滨田英明 ?
恨铁不成钢啊!!!!一种是这个家长脾气不好;另一种是教育方式不对;第三种是不爱他的孩子棍棒出孝子…可能是狠铁不成刚,也可能是相信不打不成才。因为孩子不听父母的话,违背了父母的教诲,要不就是孩子做错事情了。恨铁不成钢吧,打在儿心,痛在娘身。也有是虚荣心吧,和别人相比,你做的不好,他就觉得你给他丢人了,反对暴力教育。家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。也不一定是家长脾气坏,为什么家长。老是。打孩子。我觉得应该是孩子为什么老是惹家长生气。打是疼骂是爱!因为疼爱你所以才会打骂你,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好,可是表达方式不行。还是平心静气的和孩子沟通一下,讲讲道理,说不定这样反而有不错的效果。(一切都是为了孩子)不打不骂不叫爱,本人觉得打孩子是家长没有耐心的一种表现,是以自己的强大来欺负弱小。如果孩子犯了不是原则性的问题,大可不必大动肝火,耐心告诉他正确的做事方法就是了。
本文关键词:
咨询服务
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又听话,而自己的孩子叛逆不听话呢?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……
家长们常常在手机上收到正苗启德学校老师发来的视频,很多家长还会发朋友圈“秀”一下……
在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里,刚入校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度过了心理养成期,就可以和父母约定见面的时间……
正苗启德作为问题少年管教学校,积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,组织孩子全体参加……
孩子叛逆期太难管理,多半方法没有用对,参考期待效应孩子不优秀都难!每个小孩儿小时候,都是小天使,乖巧可爱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儿童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,逐渐进入叛逆期,这可成为家长们头痛的事。小孩子不听话,很多家长就会不由自主地批评孩子,有些甚至还会打孩子,……
随着婴儿的成长,他逐渐有了自我意识。他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,总是想和成年人相反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叛逆期的开始。叛逆期的第一个表现从两岁开始就出现了。外国儿童学会称之为糟糕的两岁。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不那么听话,不管他做什么,他……
体能测试是青少年特训教育的一部分,对叛逆孩子的身心健康、个性塑造、自信心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……
随着劳动教育基地的启动,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学生们可以在阳光下播种,在土地上耕耘……
行为矫正学校认为,找到孩子青春期早恋或者叛逆的“根”是十分重要的……
面对现实,当虚假的面纱被揭开时,网恋就变得脆弱了。……
早恋的女孩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 实际上很多家长还有老师非常头疼的问题,如果不管,那么必然会带坏整个班级的风气,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酿成一些事故。而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,如果……
针对多数20至25岁的年轻人对初恋年龄调查进行了问卷调查。据调查显示,约有60%的人有过早恋;那么,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早恋? 1.对孩子的关系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。 告诉孩子他的……
语文属于义务教育的重要课程,正苗启德学校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同样重视……
当孩子长期出现明显的厌学症状,并伴有行为懒散、情绪低落的情况,孩子需要一定的心理支持,特训学校或可以解决孩子厌学问题……
这就是正苗启德励志教育学校的教学成果,不负孩子,不负家长,继续努力做好……
对于孩子一旦出现 厌学 这样的情况,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来说,都应该及早的发现并且及早的干预,进行相应的治疗,防患于未然,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。毕竟对于任何……